今天是:  

井冈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井冈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7-02-25 字体:【

一、井冈山市现代农业发展态势分析

1.井冈山市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1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7.77万吨,产业面积达41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16.9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19元。茶叶面积2万多亩,大小茶厂20多个,茶叶品牌10余个,年产茶叶72吨;2014年春共种植蜜柚66428株,杨梅和其他果树5950株,猕猴桃2150亩,奈李3500株,1012户“老乡工程”蜜柚种植完成;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新增大棚145个,创建了两个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面积达800亩;目前全市生猪存栏67480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540头,生猪出栏81207头;牛存栏16131头,出栏6950头;家禽存笼17.27万羽,家禽出笼68.23万羽。标准化规模养殖户不断增多,到目前全市规模猪场达30多家,其中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已达4家;全市完成水产品2390吨,水产品上市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市放养面积9920亩,全市池塘、水库等养殖水域共投放各类鱼种266万尾、401吨;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56家,比去年新增45家,社员数达14925户,社员出资额达3.866亿元家庭农场总数为84家,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69家;共流转土地面积2.62万亩,今年新增0.81万亩,完成率101.25%;全市省级龙头企业8家,吉安市龙头企业12家;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个,无公害认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西省著名商标3个。

2.井冈山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井冈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数超过80000个,人称“天然氧吧”,是理想的旅游避暑休闲疗养胜地。境内没有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特别适合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化、营养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对食品安全也会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为井冈山市特色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

——政策环境良好。井冈山列入江西省城乡统筹一体化试点县,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和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区开发要求为井冈山现代农业良好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农业补贴范围和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大区奖补政策等激励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井冈山市除享受普惠政策外,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江西省有机、绿色水稻重点区、特种养殖展示区、休闲农业发展区,将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其地位和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开展以水利建设为重点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也将促进井冈山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农业基础良好。井冈山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极佳,森林覆盖率达86%,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绿色宝库”和“天然动植物园”之美誉,2000年,井冈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市作为国家振兴中央苏区建设地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贫困区开发区,到2020年将有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生产总值有望跨上百亿元台阶。以农业特色产业进程加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雏形已基本形成,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整合各类资源,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利于井冈山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重大交通项目实施。随着井睦高速公路在2013年10月的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2014年7月1日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湖南、珠三角、武汉、长沙的游客前来井冈山,预计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将达到900万人次。同时,这也将极大程度的影响井冈山的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布,大大提高井冈山在赣湘两省交通和边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力增强井冈山作为中国红色旅游的中心地的职能。从而更有利于大的龙头企业落户井冈山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井冈山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区域整体发展的环境条件,着力建设井冈山绿色农产品主产区、城市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养殖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农业示范区,有利于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生活功能,加快井冈山市人口、产业转移,拓宽区域发展的空间。

——农业特色产业丰富。井冈山市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快速推进,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茶叶、毛竹、油茶、果蔬基地、金桔、柰李、金葡萄和菊花、休闲农业、特色养殖、花卉苗木、芦笋等农业产业进行重点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3.井冈山市现代农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发展帮扶资金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防灾减灾能力弱。农户自身资金、技术力量有限,得不到有效扶持,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和个人融资有限,信贷门槛较高,产业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

——土地集约度低、流转不畅。井冈山市属山区,受农民“土本位”思想、土地流转价格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困难;没有连片土地难以规模聚集发展产业,土地资源的限制,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尤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主之后,土地流转愈加困难,在现代农业工业大发展热潮之际,农民惜地护地意识增强,致使土地流转愈加困难。

——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知识老化。全市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吸纳正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新生力量,现有的农技人员大都是原招聘的,难以得到系统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更谈不上有外出参观、进修学习的机会,知识老化,思路不宽,面临着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     

——农业推广体系落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受制于财力和体制约束,工作经费少,专业人员少,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动物防疫、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和体系还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根本保障,质量监管的任务重。

二、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情况,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载体,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切实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经营主体、服务机制和管理方式等的提升与发展,达到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要素集约化、利用资源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能低碳化,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

做优做强井冈山市现代农业,使农业成为井冈山市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并与井冈山旅游相辅相成,共同作为井冈山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以农业上规模、增效益、树品牌、科学规则布局合理为出发点,发挥各村(片区)的比较优势,对全市的农业区域重新进行评估、规划和整合,形成包括茶叶、油茶、果蔬、花卉苗木、毛竹、特色养殖及娃娃鱼、猕猴桃、铁皮石斛等“6+3”产业,总体目标是建立生态型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型现代农业产业和品牌型现代农业产业。到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主要任务:

(一)逐步形成三大农业产业体系。第一,以农产品供应链和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以茶叶、绿色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和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建设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化、园区化与企业化的发展格局。第二,以生态、观光、休闲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采取系列板块集成的方式,积极发展回归自然生态系列、怀旧休闲参与系列、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系列、乡土风情饮食系列、茶业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花卉苗木系列等多个特色产业集成发展的产业体系。第三,以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参观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井冈山5A景区这一优势和平台,积极引进名、特、优、新的农产品品种,不断提升井冈山农业的效益。将农业技术贸易与农业职业培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科教产业;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资料产业,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配套的技术产品基地。

(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和模式转轨。第一,加强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设。根据全市农产品特色、所处的市场对象,重点建设一个集交易、集散、物流的农产品贸易中心,并强化服务,提升农产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力;第二,加强农业先进技术和服务中心建设,依托科研院所,整合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第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重点培育几个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三、特色产业

(一)加大力度,做强做大竹业和茶叶品牌。

1.发展现状。目前,全市茶叶产业种植面积2万多亩,年产茶叶产量为800吨,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大小茶厂近30家,并有4个品牌获得有机认证。有8家茶叶农业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吉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3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井冈云雾”获江西省“茶王”称号;“井冈红”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中国之夜唯一制定礼茶,荣获第八届江西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金奖第一名,首届江西名优农产品(深圳)展示展销会金奖第一名,并取得国际质量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和绿色食品(GREEN FOOD)认证;“井冈翠绿”历年为中南海特供茶;品牌名优茶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博览会获金奖银奖不计其数。可以说,茶产业在井冈山已经具备了较为良好的基础,但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

—— 规模小、工艺落后。井冈山市现有大小茶厂近30家,与浙江、福建等地相比,其加工设备和工艺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井冈红”为代表的红茶加工企业,引进了福建先进的人工萎凋设施和发酵房等加工装备等红茶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红茶制作工艺与技术人员,红茶品质优良,但以单机作业为主,规模不大,未采用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的红茶加工生产线。

—— 投入少,管理落后。井冈山原有茶园茶树品种单一,无规范化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茶园产量和产值低,农民种茶积极性不高,茶园缺乏修剪,茶园管理粗放,产量低,甚至荒芜;茶园分布零散,茶园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

—— 无名牌、缺宣传。井冈山市目前茶叶的主要品牌有:“井冈红”、“井冈翠绿”、“井冈碧玉”、“井冈云雾”、“井冈玉叶”、“井冈银针”、“井冈玉茗”、“井冈毛尖”等。品牌多,但是缺乏知名度高的统一公共品牌,缺乏的集中宣传推广,茶叶市场推广力度不够,缺乏以茶为主的交易平台,从市场的角度引导茶业的发展。与周边遂川“狗牯脑”以及“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相比,差距甚大。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目标在截止2020年底,完成我市综合茶叶市场的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扩大市场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招商加盟工作。并逐步完善各项市场保障工作;在全市茶企中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培育江西省著名商标2-3个,井冈山市著名商标5-7个,并在全国各个省会城市和主要茶叶交流市场设立15-20井冈山专营店。

发展重点:

—— 推动标准化茶园建设。利用中央扶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在黄坳、下七、长坪、鹅岭、新城、古城、葛田、睦村等乡(镇、场)新建5000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在茨坪和茅坪建设1000亩高山生态有机茶园,积极打造生态有机茶和高山云雾茶;引种金观音、黄观音等高香型乌龙茶品种,丰富品种结构,完善新建茶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栽植茶苗成活率;推进荒废茶园改造工作,改造低产衰老茶园500-1000亩,完成长古岭林场800亩荒废茶园改造,实现茶园基地面积达到2.3万亩,初步构建高标准生态茶园集群。在涉茶主要乡镇设立3-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制定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开展茶树栽植、茶叶生茶和茶园建设工作,对积极优先扩建茶园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金抚育。

—— 扶强茶叶企业品牌,创建井冈山区域品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扶强井岗红、碧玉、翠绿、玉叶、毛尖五个茶品牌,培育国家级龙头和省级龙头企业3-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培育江西省著名商标2个,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设立2-3家井冈山茶叶专营店,开展井冈山公共区域品牌创建培育工作。

—— 打造综合性茶叶交易平台。完成茶叶综合性交易平台的初步规划和一期建设工作并初步投入使用。鼓励优秀茶企积极参加国家级和各省市级茶博会,提升产品知名度。同时,积极筹办一年一度的“井冈山红色茶文化节”,每年定期开展1次高标准的名优茶评选赛事活动,举办2-3次大规模的品牌推等活动,提升茶产业影响力。聘请2-3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对全市茶叶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茶叶专业技术营销指导。

—— 建设井冈山茶文化生态观光园。引进文化创意机构和人才,以五井为中心,建设井冈山茶文化生态观光园,完成建设井冈红茶博园和井冈翠绿茶博园的设计规划具体选址和招投标工作和一期建设工作,并初步投入使用。

—— 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茶叶专业技术人才3-5人,采用教与学相结合的形式,深入田间,定期进行300位茶农进行专业化技术指导。鼓励优秀茶企、茶农积极进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QS认证、茶叶生产技能评比,并逐步在我市自主设立研究评茶员、茶艺师等各项茶叶从业人员技能考核,提升我市茶产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鼓励我市涉茶人员积极开展实体经营、网络营销、茶具销售、茶机销售等相关茶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产业效益。

—— 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拓宽茶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井冈山茶文化生态观光园(井冈红茶博园和井冈翠绿茶博园)并投入使用;整理和挖掘茶文化资源,拓宽茶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完成“井冈山红色旅游—茶叶观光”精品游线路的开发设计和宣传推广工作。以井冈红、井冈玉叶、井冈翠芽、生态有机茶和高山云雾茶等为主要推介产品,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茶博会。同时鼓励优秀茶叶企业选送优质产品参加全国和省市举办的高水准的茶叶评比活动,拓展企业知名度;加大“井冈山红色茶文化节”宣传力度,吸引全国各地涉茶企业积极参加,提升全市茶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3.区域规划布局

——井遂线以黄坳乡为中心,建立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逐年改造低产、衰老茶园,每年改造500-1000亩低产、衰老茶园;逐年在适宜种茶的乡镇新建标准化茶园1000-2000亩。以井冈红和井冈玉叶茶叶品牌为载体,提升我市品牌影响力,扩大我市茶叶品牌知名度。井睦线以鹅岭为中心,辐射新城、古城、葛田、睦村等乡(镇、场)新建5000亩高标准生态茶园,茶叶品种以金观音、黄观音等高香型乌龙茶品种。

——以茅坪乡为中心,辐射大陇、葛田等乡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和高山云雾茶,以安全和优质为重心,增强市场竞争力。挖掘古茶树资源,开展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和茶叶良种化繁育工作,建设茶叶优质种苗繁殖基地。

——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井冈山为龙头,以五井为中心,坚持茶旅并进、以旅带茶,以茶促旅,建设茶文化生态观光园。重点打造井冈山茶文化生态观光园(井冈红茶博园和井冈翠绿茶庄园)、开发“印象井岗”红色茶叶观光精品游线路,定期举办“井冈山红色茶文化节”。

——建设一个包含管理服务中心、商品贸易中心(包括成品茶交易区,茶叶包装、茶具等配套附属产品交易区,散茶交易区)、茶文化交流中心、仓储、物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综合性茶叶交易平台。

——依托我市已有茶叶资源,引进1家茶叶深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研制茶饮料、茶叶化工产品和茶食品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延伸我市茶产业发展链条。

(二)狠抓落实,加强果蔬综合基地建设。

一)蔬菜产业

1.发展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种植企业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设施、高效蔬菜,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6万亩,创建了两个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高山蔬菜、食用菌、芦笋、灵芝、山葵、铁皮石斛特色基地相继建成,面积达6000亩;先后引进井祥菌草、井冈融源、生力泰生物科技、欧峰农业等多家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实力企业落户我市农业科技园。

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种植分散,集中连片超过500亩的蔬菜基地少,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设施蔬菜发展滞后,相关的育苗大棚、保护地栽培大棚、必要的农机具都较为缺乏。二是产销对接程度低。目前没有专业销售市场和蔬菜配送、冷链、加工中心,主要蔬菜品种每隔2-3年就会经历一次较大的价格波动,滞销严重时农户只能被动地将蔬菜作为饲料处理。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计划从2014年至2020年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800亩,其中常年性商品蔬菜基地2020年达1.8万亩,设施基地(喷、滴灌,钢架大棚,杀虫灯)2000亩,特色基地2500亩。

发展重点:重点面向井冈山国家名胜风景区、吉安、南昌、广东、香港等地市民的餐桌子、菜篮子,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引导农民发展适销蔬菜。采取合同订购、产销挂钩、批发商或企业联营等多种形式,密切产销联系。培养营销大户,建立蔬菜专业产销协会,加强“农超对接”。重视蔬菜采后优质商品化处理,建设预冷→加工分级包装→冷藏运输→批发市场→消费者的“冷链”,保持蔬菜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提高蔬菜加工配送水平,实现加工配送的社会化和连锁经营,重点打造融源蔬菜品牌。

3.区域规划布局:

蔬菜生产基地布局上建立在交通条件较好的范围,相对集中在拿山、石市口、鹅岭、古城、新城、龙市、坳里、睦村、黄坳、下七等乡镇。在新城区、茨坪城区、龙市城区周边乡镇发展蔬菜玉米、菜心、芹菜、大蒜、莴苣、生菜、黄芽白、甘蓝、菠菜、苋菜、茼蒿、芥叶、大小白菜、红薯等常规蔬菜和特色蔬菜木槿花,要保留一定面积的南瓜、茄子等井冈山传统蔬菜;在黄坳、下乡、长坪、大陇、东上、井冈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下属林分场等地大力发展培育栽培食用菌、魔芋、山葵种植。    

二)果业

1.发展现状及不足

截至2015年6月,全市果树栽植总面积 万亩,其中井冈蜜柚  亩,其中杨梅和枇杷300亩,猕猴桃2150亩,奈李90亩;果树经营模式原来主要是房前屋后庭园种植了,现在多以专业合作和股份公司形式进行生产经营,全山现有井冈山市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16家,股份制有限公司3家,其中金葡萄发展有限公司获得省级龙头企业称号。农民种植习惯自然形成了三大产区:以下七为中心,含下七,黄坳,长坪3个乡,形成金桔种植区;以睦村为中心,含龙市、古城等乡镇,形成奈李、宁冈芙蓉李种产区;以拿山为中心,含厦坪镇、石市口分场等地,形成葡萄、猕猴桃种产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注重前期开发投资,怱视后期管理投资,出现成园率低、小老树、不能适期结果等异常现象。

2.发展目标及重点

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葡萄等特色高效果业,到2020年,建成1万亩标准精品猕猴桃园,在八面山一带打造800亩有机猕猴桃标准园。.猕猴桃产业发展目标,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新增猕猴桃种植基地2000亩、4000亩、4000亩,实现新增基地面积10000亩的目标。猕猴桃主要分布在八面山、拿山、石市口、长坪、茅坪、大陇、柏露、自然保护区下属林场等地。

打造3000-5000亩精品井冈蜜柚园,使我市成为吉安市品质最优的名副其实的井冈蜜柚原产地。其中2015——2020年井冈蜜柚逐年各增加800亩,主要分布在拿山、石市口、睦村、葛田、新城、古城、鹅岭、自然保护区下属林场等地

继续发展柰李、金桔等我市传统果业,将已初具规模的柰李、金桔引向精品化发展轨道。到2020年,创建4000-6000亩精品柰李、金桔园,打造传统果业新靓点。其中,2014,2015,201,2017,2018,2019,2020年柰李、金桔分别各增加500亩,打造精品,柰李主要分布在睦村、龙市两个乡镇,金桔主要主要分布在下七、黄坳两个乡。

发展重点:要积极引进培植龙头企业,组建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水果品牌创建力度,抓好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创办和推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服务组织,提高产业化组织水平;要注重果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制订无公害、绿色柚果质量标准,无公害、绿色水果生产规程,加强与水果批发市场和销地窗口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开发建设管理上,要加强对建设主体的指导,对开发建设计划方案进行多方论证,坚持水果基地开发建设宁缺毋滥的原则;技术负责人要从规划布局直至基地投产以及产后管理提供技术服务和帮助,确保高标准建立基地,建一园,成一园, 并且建成高效精品园。

3.区域规划布局

选择泰井高速沿线、井睦高速沿线、S320公路沿线相关乡镇的缓坡山地发展井冈蜜柚、柰李、葡萄等,海拔较高的缓坡山地发展猕猴桃;在井遂公路沿线相关乡镇的缓坡山地发展金桔等。重点以大陇、拿山、长坪、茅坪、东上、柏露、管理局下属林场等乡(镇、场)的平缓山坡地、荒地、残次林发展种植猕猴桃。

(三)积极培育花卉市场。

1.发展现状及不足

全市培育花卉生产面积  余亩,种植品种约  个,现有银子莊苗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石市口田头园艺场、古城城边桂花基地等花卉经营企业(24),年产各类花卉  余万株(枝、盆),年总产值约  万元。从业人员  余人。存在不足:

—— 生产规模不大,规模效应不高。全市的花卉产业生产虽然列入全市重点产业扶持发展,发展面积逐年扩大,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原因,总体规模还是偏小,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 主体品种单一,产品档次不高。目前全市的花卉产品主要为杜英等常见品种,名、优、特、新、稀品种较少,高档的盆景、盆花占的比例还很少,特别是主体品种优势不突出,多而杂,没有地方拳头优势产品。

—— 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低。如今全市花卉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大多数是小规模经营,生产质量意识较为薄弱,导致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档次不高。

2.发展目标及重点

目标是争取到2020年,花卉基地规模达 亩,年创产值  万元,初步形成水平高、效益高、规模化、专业化、竞争力强的花卉苗木产业格局。发展重点如下:

——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规划、大户带动、公司经营、市场运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从土地、税费、融资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简化各种审批手续,改进、完善配套服务,减轻花农负担。以花卉协会为纽带,积极组建中介服务组织,成立松散型的产业联合体,相互沟通信息,共同开拓市场。

—— 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有市场、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名牌花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加紧做好名、优、特、新花卉品种的注册与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现花卉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开发利用型,由单项技术型向复合技术型,由单一品种开发型向多品种联合开发型转变。通过龙头企业建立花卉基地,带动农户进行花卉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提高我市花卉产业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推进花卉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发展花卉产业,提高生产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广关键适用技术。加强对广大花卉种植户开展花卉种苗快繁、轻基质栽培、目标花期促控栽培等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每年举办一期以上,提高花卉种植户的技术水平。

—— 着力培育壮大营销主体。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苗龙建立购销关系。培养专职花卉经纪人,养大花卉经纪人队伍,形成多元化的花卉销售主体,把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全面提高花卉的市场营销能力。  

3.区域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目前花卉生产的分布情况,在发展、巩固、适度调整的前提下,把全市的花卉产业安排在自然保护区、龙市镇、拿山乡、古城镇、下七乡和黄坳乡等乡镇。

四、主导产业

(一)水稻(红米)产业

1.发展现状及不足

发展现状:2014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达17.7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7.77万吨,分别在古城镇、新城镇、坳里乡连东上乡建立三个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冬种重点抓油菜生产,完成油菜种植5000亩,绿肥10000亩,播种面积为近5年之最大。

发展不足:

—— 认识反复,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由于水稻是最主要粮食作物,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随着粮食安全系数的变化,水稻发展始终走不出“粮多喊发展,粮紧靠边站”的怪圈。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缺乏长远目标、规划和措施。   

—— 小规模种植方式与配套栽培技术应用推广滞后。当前全市优质稻种植品种较多,但真正在生产中有竞争力的品种少,竞争优势强的主导品种少,直接影响到优质稻的连片规模种植和开发。近年来种植的中国香稻、川香优2号、赣晚籼19,虽然品质优,但产量并不理想,符合国标又被市场认可的优质稻品种难以形成主导。同时,全市在优质稻产业上,对品种、栽培、环境三者的关系认识不足,存在重品种轻栽培现象。有一些优质品种,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也不能生产出优质稻谷。 

——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加销衔接不够。加工企业还没有走向精细加工,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有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全市虽有四家大米加工企业,在搞活流通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且企业间的实力和设备参差不齐,加工产品的质量也良莠不一,对产业化发展带动力不大。企业尚未与生产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衔接关系,订单履约率不高。

——水稻种植效益低。年轻劳动力不愿意种,抛荒现象有发展的趋势。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7年内现代农业产业基本农田改造面积达6万亩以上,搞好以罗滩水库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大、中、小型水库和水渠的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增加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达10万亩以上。至2020年,稳定粮食面积在12.5万亩,总产达6.18万吨,其中水稻11.5万亩,总产5.58万吨。年均递增1%左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9.5%。井冈山红米品种展示800亩以上,引进黑米新品种300亩以上,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发展井冈山红米10000亩以上,黑米300亩以上。

发展重点:

——优质水稻新品种引进试种与推广。针对我市气候特点,优质稻品种杂乱,品种主要是从外地引进的实际,近期内,采取引进试种的方式,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中长期内,坚持以食用稻为主,兼顾加工专用稻和饲料稻;以中晚稻为主,兼顾早稻;以籼稻为主,兼顾粳稻;“十一五”期间,由市作物良种场和有关种子企业,引进10个以上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   

——优质稻种子繁育基地。按照不同生态条件,在我市建设一个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选择有条件的市作物良种场,恢复良种繁殖功能,建立稳定的良种示范和生产基地,规模红米制种100亩,杂交稻250亩。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改造田间灌溉设施,硬化沟、渠、路等。建设配套的质量检测室、种子仓库、晒场;配备小型生产机械等。   

——优质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规模6万亩,分布龙市核心区,主要是提高耕整、栽插、收获、烘干机械装备水平,实现机械耕整、机械插秧、联合收割、粮食烘干四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 

——建设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十一五”期间发展优质大米加工企业4家,重点扶持2家龙头企业实施好优质稻收获、烘干不落地工程,打好品牌战略。

3.区域规划布局

核心区主要分布龙市镇、新城镇、古城镇、坳里乡、葛田乡、鹅岭乡、荷花乡、睦村等乡镇,面积6万亩;东北部区:主要分布在等乡镇,面积2万亩;辐射区主要涉及8个乡镇,拿山乡、黄坳乡、下七乡、长坪乡、茅坪么、柏露乡、罗浮镇、夏坪镇及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下属林分场。

在新城、坳里、睦村、鹅岭、古城、东上、荷花、拿山乡(小通村)等乡镇种植10000亩,并在坳里、睦村乡建立红米种子繁育基地。

(二)生猪产业

1.发展现状及不足

全市是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区和江西省无公害生猪产地。2014年,全市生猪存栏62258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480头。生猪出栏105840头;牛存栏16407头,出栏9270头;家禽出笼95.57万羽。生猪产业化经营快速增长,有华富、新盛等多家大型养猪企业,其中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目前生猪养殖业呈现出以下特色:规模养殖范围增大,良种比率继续提高,生态养猪养殖区不断壮大。目前形成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相对完善的生猪产业链。现全市生猪是以本地屠宰销售鲜白条肉和活猪销售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为主要销售渠道。肉制品只有少量是腌制腊肉和制作香肠等。全市有生猪定点屠宰场4个,年屠宰加工生猪5万余头

井冈山市畜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散养比重大,规模化养殖比例仅占48%,标准化程度较低,生产水平低,生猪出栏率仅为110%。二是产业服务仍显不足,良种化水平低,生猪人工授精普及率仅30%,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不稳定。三是产业化发展缓慢,畜产品屠宰加工能力不足,且无知名品牌。四是种养结合不紧密,生态优势未充分发挥。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生猪在现有的规模基础上保持相对稳定,适量收缩。2014年生猪出栏105840头,到2020年生猪出栏适量收缩。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在各乡镇场根据全市山区生猪养殖规划确定禁养区、限养区、放养区的要求,提出各乡镇场禁养区、限养区、放养区的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对禁养区的生猪拦舍要逐渐拆除,整合规划到放养区新址建设。

       发展重点:

——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发展养殖专业村、专业乡,适度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对养殖场(小区)实施“六统一”,即统一粉刷墙壁、统一场区绿化、统一配置消毒设备、统一安装监控可视系统、统一档案资料、统一粪污处理设施,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六化”标准,即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

——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要规范猪场标准化养殖模式,开展无害化处理。提高生态畜牧业比重。遵循种养结合与清洁生产的原则,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大力推广“猪—沼—果(茶、菜)”循环农业模式。

—— 提升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布局优化、联系紧密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加强黔北黑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和种鸭基地建设。加强对种畜禽饲养人员和人工授精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种畜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种畜监管工作逐步向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提升动物防疫保障能力。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区乡村三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强制免疫制度,健全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的报告和认定制度。严格规范养殖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流通环节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及动物产品卫生监督执法等力度,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区域规划布局

为确保生猪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旅游兴市,实施生态养猪,可在全市实施生猪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

—— 在以茨坪为中心的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禁养生猪;

—— 在保护区边的罗浮、大陇、茅坪等地以及各乡镇圩场周边500米内地区实行限养;

—— 全市其他的丘陵、山区为重点养猪发展区。

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发展基础、市场潜力等因素,生猪健康养殖地规划如下:

—— 在华富公司原种场兴建1个规模良种公猪场及人工授精站、改扩建1个原种猪场;

—— 在鹏盛养殖场兴建1个二级种猪场、

—— 兴建1—2个二级种猪场和10个母猪饲养基地;

—— 兴建15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

—— 完善和改扩建1个生猪屠宰加工厂,实现年屠宰加工生猪20万头。

(三)特色养殖产业(娃娃鱼、竹鼠、太空乌鸡、甲鱼等)

1.发展现状及不足

井冈山市特种水产业为初始发展阶段,目前已有井冈山市华宝珍希水产养殖公司6家企业企业和13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大鲵鱼健康养殖、棘胸蛙良种繁、库区移民网箱健康养殖、虹鳟鱼良种供应及商品鱼、罗非鱼、甲鱼、竹鼠等养殖。 2013年底,全市建有大鲵繁育基地6家,养殖户近百户,大鲵保有量达2.2万余尾,虹鳟鱼、棘胸蛙、甲鱼、罗非鱼有一定面积和技术基础。水产放养面积0.97万亩,产量0.33万吨。

当前发展的不足之处: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技术成熟度低,投入较大,前期经济效益尚不明显。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以娃娃鱼为重点,开展虹鳟鱼、棘胸蛙、竹鼠、甲鱼等多种特色养殖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繁养娃娃鱼10万尾(其中能繁种鱼1万尾、商品娃娃鱼9万尾),竹鼠5万只(其中能繁种鼠5000只、商品鼠5万只)、娃娃鱼6万尾(、甲鱼20万只;兴建特色养殖产业基地10个以上;辐射带动农户400户;创建井冈山特色养殖产业娃娃鱼品牌1个。

发展重点:以茅坪乡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按照保护井冈山珍稀动物资源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要求,以创建优质高效、绿色安全农产品为目标,采取集中开发、规模养殖,通过对山、水、园、林、路的综合治理,将井冈山市逐步建成一个适度规模珍稀野生水产、动物驯化的养殖基地,发展蛙蛙鱼、棘胸蛙、虹鳟鱼、甲鱼仿生态养殖,形成集生产、加工、观光、休闲、培训、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基地。

3.区域规划布局

——以娃娃鱼发展为主:依托华宝、井莲娃娃鱼繁育基地带动娃娃鱼产业发展。主要在厦坪、茅坪、井企集团、管理局下属林场等乡(镇、场)养殖娃娃鱼;虹鳟鱼、棘胸蛙、甲鱼仿生态养殖以长坪、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下属林分场、鹅岭等地为主,竹鼠以新城、葛田、古城、大陇等乡镇为主。在茅坪象山庵、罗浮林场、石市口分场等地兴建6个大鲵繁育基地,在厦坪镇口前村大桥山头利用每小时流量达90吨的恒温地下水资源,兴建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现代化的大鲵商品鱼健康养殖出口示范基地。

——建设井冈山市茅坪河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在茅坪河神山至左溪及汇入茅坪河的扬亚小溪、象山庵小溪、坳头小溪、天湖小溪、大坪小溪等地有序设立大鲵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进一步打造茅坪乡为核心的娃娃鱼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茅坪村、杨亚村娃娃鱼养殖示范村

——甲鱼仿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在石市口鱼场投资120万元新建稚鳖育苗温室600平方米、改建甲鱼仿生态养殖水面2.5万平方米,实现年产鳖苗10万只,销售成鳖30吨,带动山区鱼户发展鱼鳖混养500亩以上。

五、延伸产业

(一)积极探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步伐

1.发展现状及不足

2014年,全市已发展大型生态农庄15处、农家乐280家,重点培育了休闲农业示范点162个,全市全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8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2.5亿元,乡村旅游覆盖面达80%左右,农户覆盖面35%。2011年,井冈山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其中,井冈山市厦坪镇菖蒲古村被评为“中国最秀美休闲村”。 2011年我市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旅游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2014年,井冈山茨坪镇获评“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小镇30强”,厦坪镇菖蒲村2014年12月被评为“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

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不规范规划有待提升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 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且项目设计雷同。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盲目追求高档,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统一的经营标准,加之对行业的发展引导不足,导致不正当经营时有发生。

——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县上通过一定注入了一定渠道的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但主要还是由开发商或农民出资兴建,经营资金受限。政府在引导支持还不够,吸收社会资金受限,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经营开发水平急待提升。全市旅游资源丰富带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但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阶段,主要满足游客品尝农家乐风味、观赏农家风景等要求,活动单调,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而对田园风光、乡村民俗等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充分,产品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品牌建设滞后。

2.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

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全市大旅游一体化相衔接的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管理人员队伍和导游服务队伍,年接待游客总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年增长25%以上,重点建设旅游农业观光园10个,在省级有影响的旅游农业示范点6个,完善发展四星级休闲农庄5家,农家乐示范点100家,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3亿元以上。

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提升打造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示范点: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菖蒲古村休闲农业示范点、茅坪乡村旅游示范点、井冈山市华宝大鲵繁育产业园、井冈山市印象井冈茶业产业园、渥田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融源蔬菜产业园、井冈山田园乌鸡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睦村乡生态柰李果园、新城新盛现代农业示范点、江西井冈红茶业有限公司茶博园、井冈翠绿茶博园、小通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中国井冈山知青文化园、睦村福明奈李观光园。

3.区域规划布局

根据我市旅游总体布局,重点开辟“一区二带”三条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井泰高速(井冈山段)休闲旅游观光带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菖蒲古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渥田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融源蔬菜产业园——小通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中国井冈山知青文化园——井冈山田园乌鸡发展有限公司基地。

江西井冈红茶业有限公司茶博园——井冈翠绿茶博园——白银湖农家乐——石市口娃娃鱼养殖保护观赏基地——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菖蒲古村(丽州休闲娱乐山庄——葡萄种植观光园——农家乐——小通生态休闲农业基地    

——井遂线(井冈山段)休闲旅游观光带

茨坪旅游区——黄坳农家乐客家风情体验——井冈山市茶厂、黄坳光裕茶厂茶叶观赏基地——下七漂流欣赏——下七农家乐客家风情体验——下七金桔产业园

——茅坪、龙市、新城、鹅岭环行休闲旅游观光区

茨坪旅游区——黄洋界猕猴桃种植观光基地——茅坪农业科技示范园——茅坪新农村农家乐(山地人家)——井冈山市华宝大鲵繁育产业园、井冈山市印象井冈茶业产业园——睦村福明奈李观光园——新城新盛农业休闲山庄——睦村萘李种植观赏基地——鹅岭寺院。

(二)积极创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发展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几乎对每种农产品都有程度不同的加工,涉及粮食、畜产品、茶叶、中药材、水果等10多个类型。如果惠斯特高山茶油,井冈酒业、井竹青实业、江西井冈红茶业、井冈山茶厂、井冈皇菊等企业均已开始进入产品深加工。但全市水稻、茶叶、蔬菜、水果、毛竹、禽畜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厂不多,多数企业均还没建成较有规模的加工厂,精深加工厂更是缺少,大多为各自种植企业内部小型初加工。

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相比,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品多量少,农产品种植品种较多,但大规模成片种植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原料支撑,致使农产品加工业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品牌效应;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加工品多为资源型初级加工品,精深加工产品不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之间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不多;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经营规模较小: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稍有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为小型手工作坊式企业,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四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企业整体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较为落后,新产品研发和升级严重滞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知名品牌欠缺。

2.发展目标及重点

发展目标:

——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0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以上,年增长20%以上。

——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万企业8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3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发展重点:

—— 大力发展茶叶、竹笋、油茶、果蔬等产品加工,使茶叶、竹笋、油茶、果蔬加工产值达到0.5亿元,年增长率20%。

—— 大力发展竹木草藤制品精加工,使林业加工产值达到0.2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0%。

—— 大力发展中药材、娃娃鱼等特色加工,加工产值达到0.1亿元,年增长率25%。

—— 发展粮食(红米)加工,使粮食加工产值达到0.3亿元,年增长率8%。

——茶叶深加工厂的建设,规划在黄坳或新城区建设茶多糖、茶多酚加工厂,为农户茶园生产的鲜叶解决了销售难题,通过收购鲜叶、老叶、甚至茎杆提取茶多糖、茶多酚利用,直接拉动井冈山周边三县市20万亩茶园全年中低档茶,夏秋老叶的销售,鲜叶每斤增加单价0.35元,,从而带动农户种植茶叶,推动茶叶生产。

—— 在拿山乡,厦坪镇、罗浮镇建立以铁皮石斛、食用菌、金银花、魔芋、竹荪为主的优质、高效、无公害经济作物基地1500亩。

—— 实施标化工程,建立以蔬菜、猕猴桃、井冈蜜柚、金葡萄为主的绿色果蔬基地。

—— 严格按照市政府娃娃鱼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以娃娃鱼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提高娃娃鱼的产量。

—— 根据市政府的铁皮石斛产业发展规划,在井企集团、茅坪、管理局下属林场等乡(镇、场)打造铁皮石斛示范区

支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西井冈红茶业有限公司、井冈山茶厂开展井冈红、井冈翠绿等茶叶品牌加工,支持江西文山集团在井冈山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茶多酚、茶多糖加工;支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井冈山市金葡萄有限公司建立葡萄酒、果汁加工基地;支持井冈山市惠狮特高山茶油有限公司提升惠狮特高山茶油的生产水平;在目前竹制品、工艺品加工的基础开展精加工,引入竹纤维加工企业,提高竹产品附加值。支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井冈山市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井冈山市鑫宇铁皮石斛有限公司开展中药材、娃娃鱼制品精加工。扶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井冈山市井竹青实业有限公司、井冈酒业有限公司进行大米、红米加工和提升红米酒品质,改造井冈山市新城红米米业加工厂。支持省级龙头企业新盛肉制品加工扩大畜产品、井和腊制品提升品质。

3.规划布局

根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远近结合、综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原则,开展大米生产线、蔬菜多元化生产线等项目的建设。

—— 蔬菜深加工。目前,全市蔬菜加工主要是速冻蔬菜,产品较为单一,不利于开拓市场。因此,在规划期内,扩大拿山乡建立一家龙头蔬菜深加工企业,多引进先进设备,使蔬菜加工有“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如脱水蔬菜、洁净蔬菜、菜汁饮料等。

—— 中药材加工业。以井企集团、茅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林场为核心的产业带,充分发挥铁皮石斛、红豆杉、金银花等特色中草药资源优势,完善生产加工链,在药材基地和药材集散区进行中药材初加工,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药制剂加工、天然产物单体提取、保健品、药膳、药容等,壮大中药材加工业。

—— 水稻精深加工。全市水稻产业主要集中在龙市镇、新城镇、古城镇、坳里乡、葛田乡、鹅岭乡、荷花乡、睦村、长坪乡以及柏露乡。因此,规划在龙市镇、新城镇以及长坪乡三个地方建设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其中在长坪乡以有机大米加工为主。

六、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1.新型农业经营体制发展现状与不足

截止2015年6月,我市家庭农场有104家、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78家,农业专业大户297户,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省级8家。近两年,我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代表性、最具规模的是:家庭农场有:井冈山市厦坪太空畜禽饲养家庭农产场、刘海华家庭农场;合作社有:贵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井冈山市岭口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有:罗浮虹鳟鱼养殖基地,万亩果业基地。成立市、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014年成立了井冈山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培训、信息汇总、日常监管等服务工作。截至2015年6月,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914万亩。农村土体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走在全市前列。

存在的问题:

——土地确权:一是我市地处山区,有三分之一的田块属于冷水田、望天田、梯田等,现大多处于摞荒状态,四至界限不清,难以确地到户;二是部分村组未执行农村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政策,仍然存在“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 一些地段好的田块要求预留在村组以便于小调整,对确权重新换证阻力大。

——土地流转:一是流转手续不完善、合同不规范。除规模化种植、养殖农场外,多数农户只是口头流转协议,并且没有报乡级土地规范化服务中心备案,容易产生土地流转纠纷。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很短,除农户之间的互换和少数业主租赁开发为长期外,其他流转形式一般为1-5年。二是土地流转未形成规模化。目前,土地流转大多以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小面积流转为主,千亩以上规模化流转比较少。全市流转500亩以上仅4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身份界定、注册登记、规模要求还比较模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管理主体也不明确,扶持政策和手段还不多,发展比较盲目。建议省、市出台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办法 ,并出台一些鼓励政策。

2.规划布局

到202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合作社数量稳步增加。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全市累计达到450家以上,家庭农场450家,基本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加工、销售、农机服务业等领域。入社成员达到1。25万户以上,占农业总户数的50%,入联社合作社达到1/3以上,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土地面积达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的50%以上,社内成员收入较当地未入社农户高20%以上。

 (二)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民主管理制度和盈余返回的利益分配机制,做到制度健全、范围明确、权属清晰、分配合理、管理到位,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财务和事务管理电算化。创建带动力较强、内部运作规范的示范社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0%以上。

(三)服务作用显著增强。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比例达到80%以上,统一销售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5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率达到100%,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率达到20%,参与“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自建直销店等产销对接率达到40%以上,初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安全无缝对接。

七、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一)发展现状

一)井冈山市农产品流通市场系统优势

1.各乡镇都建设了农贸市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多,农贸、商贸、边贸市场日趋繁荣,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贸、商贸、边贸市场建设,各乡镇都建设了农贸市场。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

—— 铁路基础设施。井冈山铁路开通皆对接了京九线吉安站,井赣铁路和吉衡铁路也途经井冈山站,这些线路贯穿全省各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珠三角经济区。

——高速基础设施。泰井高速公路东接赣粤高速公路,始于吉安市泰和县,终于井冈山市茨坪镇;井睦高速公路,始于井冈山厦坪镇,接已建成的泰井高速公路,终于湖南炎陵县,接湖南境内炎睦高速公路。

—— 航空基础设施。井冈山飞机场位于吉安市泰和县内,到井冈山市茨坪仅一个小时路程,目前已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南京、等城市。

3.农产品流通体系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我市涌现出了多种农业产品流通体系物流主体,除原有的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外,农产品物流业中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4.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系统初步建立

一些乡镇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建立了自己的网页、通讯、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农产品信息方面也得到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全市农业生产、销售提供了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信息,加快农产品的流通。

二)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是市场准入、建设、管理程序欠规范,全市22个乡镇场中不少乡镇存在“马路市场”现象,由于市场简陋,面积小,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等原因,部分商户和群众不愿意进入市场经营和消费,蔬菜、水果、肉食、百货等摊点依旧占据公路两侧,受资金、场地、图方便或历史等多种因素,群众自发形成了一个固定以马路两侧为依靠的交易场所,特别是赶集日,整个马路两侧群众和商户所占据形成马路市场。市场准入、建设程序欠规范,一些房地产开发以市场建设为名,实搞房地产,摊位、门面一卖了之,后续监管难度大。

二是农业物流组织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生产规模大多较小,分散,对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物流的供给水平。农业物流的货场、仓库、运输车队等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横向联系不多,物流设施设备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三是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规模,大多仍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

四是现代物流业发展迟缓,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是要努力构建我市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市场,形成民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销大户、经纪人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加快建立一个与此相适应的农产品营销市场和合理流通机制,形成新的农产品营销市场格局。二是要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探索“超市+基地”、“超市+公司+农户”等营销模式,打造优势农产品产销的联合基地。以大卖场、大型超市为农产品销售终端,连接著名的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农产品经销超市。同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农户从单纯的农产品转转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一体化方向发展。三是要加快物流中枢建设规划建设新城区物流园区,打造全市物流中枢和信息中心。引进以冷链、仓储、配送为主的农业物流企业,培育引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 ,形成集散、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检测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中枢。四是扶持市场流通主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协调,促进有条件的农民经纪人和营销大户以及广大农民群众有效的组织起来,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 五是要健全农产品市场法规体系。对于目前农产品市场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对于以前不适应的法规该清理的进行清理,该修订的进行修订,该完善的进行完善,从市场准入、市场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和规范。

四)区域规划布局

改造目前的乡镇农贸市场,分布在下七乡、长坪乡、黄坳乡、睦村乡、东上乡、坳里乡、荷花乡、茅坪乡、大陇镇、柏露乡、鹅岭乡、罗浮管委会、拿山乡等乡镇建设标准化的农贸市场。同时,在新城区鄂鱼村镇建设一个包含现代物流的农产品贸易中心。

八、农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1.领导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对井冈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成立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乡镇主要领导、市委农工部、农业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国土局、水务局、扶贫办、农业开发办、林业局、供电公司、农商行、邮政储蓄及有关主要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由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农业局局长任副主任。要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要求和现代农业产业建设规划,认真做好年度实施计划和考核办法,明确主导产业的工作内容及分工,每季度召开一次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工作会议,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每月发一份工作简报。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调动部门积极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考核体系,成立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行业协会、高层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府、企业、行业间多层次的交流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对接、共建共享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对部门和政府的考核,确保规划目标落到实处。立共同推介机制。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共同推介,既为规划落实找项目,也为项目运行找市场,更为扩大项目影响寻对策。

2.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 强化财政资金投入。对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凡是涉农建设项目资金,各实施单位必须先拿出实施方案,领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水利部门主要对大中型水库及灌渠进行立项,农业开发要对灌渠及水系配套进行立项、农业部门要对农业标准建设进行立项、国土部门要对中低产田改造进行立项、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尽量使资金用活、用好。

—— 扩大产业补贴范围。总结全市前几年对“6+3”产业的政策补贴的成效与经验,加大产业补贴范围落到实处。未来要加大对二百亩连片以上主导产业生产的补贴,包括设施农业补贴。加大对对特色种、养业补贴。鼓励有积极性的企业、合作社及专业户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标志、有机食品、名优产品称号。

—— 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项目市场化运作步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以无偿带有偿、以政府带社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擎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加强与发达地区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内一流企业建设重点项目。对入园(科技园、博览园、示范园)的农业企业,在达到投资额及建设密度的情况下,享受工业园一切优惠奖励政策。

—— 建立农村金融扶持机制。加大金融系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创新农业金融服务机制,确保规划所需资金的落实。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拓宽农业险种覆盖面,最大限度化解经营风险。

3.科技推广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技术指导培训机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组织相关专业培训,强化技术指导,提高规划区科学种田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档次。

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到规划区域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成立专项经费,引导企业、单位大力引进高、精科技和经营人才,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建立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业园为依托,加大对技术型、经营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大力培养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骨干支撑力量。

4.营销推广保障体系

培育经营主体。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八角楼园区为龙头,推广“运营商+协会+职业农民+家庭农场+服务体系”等经营模式,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每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户、重点合作组织3个、家庭农场3个。⑵培养经纪人。加强对农产品经销大户、种养殖大户的培训,建立跟踪问效制度,强化管理。⑶搭建“直通车”。积极开展农超、农企、农旅“三对接”活动,加快推进农产品特产超市和配送中心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力争到2016年前,建成大型农产品配送中心1个。

5.农产品物流保障体系 

—— 构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三大物流走廊。一是重点贩运企业和贩运大户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向周边县、市集散的物流通道;二是进一步发挥井冈山旅游市场农产品销售功能,特别是茶叶、竹笋、山货、红米、葡萄、猕猴桃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和供应优势,形成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源,增强市域经济的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

—— 按照旅游市场、新城区、重点乡镇三个梯次,构建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网络主体框架,并向周边拓展,形成覆盖市域、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紧密圈。

—— 构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尽快与省内外物流市场对接的现代物流联系圈,充分利用井冈山交通优势,加强与省内外著名物流集团的物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 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吸引现代化物流管理高层次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物流研究机构和物流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全面实施物流专业人才学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市物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 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组织标准化协会、其它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根据国家实施物流标准化的进程,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实现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

—— 优化物流市场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理和废止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规定,制定出符合我市实情,能够引导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加强物流市场监管,充实执法人员队伍,落实日常监管经费,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作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结合“农超对接”工程,构建农产品物流新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广大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连锁超市紧密地链接在一起,打通全市农产品物流渠道

—— 建立市级物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依托市场主体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采取鼓励民间投资、招商引资,支持企业新建或扩建物流基地、配送中心、仓储等基础设施。

6.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 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井冈山农业信息网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井冈山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人员,做好网络平台的升级、维护、完善、更新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提高门户网站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

—— 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管理,使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不断提高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

—— 加强信息示范村建设。不断扩大信息示范村规模,树典型,抓带动,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 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加大农民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壮大农民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信息员整体素质。

—— 建立农业信息短信发送平台。及时给农民发布如气象信息、植保信息、自然资源与环境信息、生物多样性信息、新型农业技术与生物资源、种质资源信息、 农产品供求、要素市场、价格行情、产业化发展、内外贸易、金融与投资、信贷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等信息。